找到相关内容100篇,用时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乱世莲花——慧远大师(十一)

    慧远法师年岁接近,平日最受慧远法师重视的到遗民师兄这么说着。  不久,共誓的踌刻到了,一百二十人齐众在精舍内的阿弥陀佛像前,燃香拜,发下誓顿。朝夕勤修,以求往生极乐净土。  曾经担任遇官职、学养俱佳...

    朱丹丽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93274332.html
  • 东北三省十日

    工人在辽宁省岫岩县花玉岗采玉时发现的,从发现地运来鞍山共翻越了四座山,过五条河,全程172公里,费了八天八夜!而在雕刻佛像及观音圣像的过程中,发生了许多不可思议的瑞相,例如刻佛头部时,这块集红、紫、、...

    傅驿涵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1241679015.html
  • 漫谈佛教与道教

    宫观执事职称为住持、监院,斋坛为“道场”,器具为“法器”,拜为“蒲团”,在家道士为“居士”等,给人的印象是道教已逐渐在佛教化。   佛教对道教的影响,大致可分这样三个方面:   (一)接受三世...

    耿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252380393.html
  • 龟兹石窟壁画在视觉艺术上的宗教功能

    1、从补色对比方面看。补色是人的视觉心理的一种反映,补色所发生的现象是视觉要求下的满足而唤起的补色关系。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补色形成的色彩结构关系主要体现为:红与绿、蓝与、黄与紫等一类高纯度的色彩对比...

    周普元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022691845.html
  • 佛學入門(一)

    ·橙色,6·前五色混合色。如圖:   佛教旗幟圖   藍 黃 紅 白      白   紅   黃   藍   (七)衛塞節或佛陀日的意義   衛塞(Wesak)是古代印度五月的一個名叫「...

    佛陀教育基金會編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004939048.html
  • 丛林的组织和常识(2)

    由锡兰(斯里兰卡)代表通过。六色为蓝、黄、红、白、及前五色的混合色。其构图,纵横均为蓝、黄、红、白、等色,此等诸色是象征全世界各种人种的颜色。其中,横的表示普遍全世界人类的和睦相处,纵的表示世界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03056664.html
  • 一位异国年青女子的修行之路

    连课也不上了。学校附近有家“德士歌舞厅”,我每个星期都要光顾三、四次。把头发染成最前卫的蓝色,夹在一大群红毛绿鬼中间,从傍晚七点一直狂扭到第二天凌晨三点,然后再去泡酒吧,喝得酩酊大醉时就借宿朋友家。...

    传馨自述

    |入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6/22093010126.html
  • 藏族“噶玛嘎孜”画派绘画艺术风格探析

    既金碧辉煌又清新雅丽,色彩清淡俊秀而对比强烈,浓艳外放而不失于含蓄蕴藉的气韵。“噶孜”画派绘画大量运用青绿色和白色,这明显区别于以、绿为主的“门孜”画派和以深红、蓝为主的“钦孜”画派。“噶孜”画派在...

    袁姝丽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41561084.html
  • 浅析唐卡绘画艺术的意境美

    仿佛世间一位和蔼的长者;五彩的花朵、飘舞的翔云,都是具体实在的描绘,这是实境。但是诸佛头光、背光的描绘就笼罩了一层神秘的气氛,背光由万缕蓝绿色的线条细细地勾勒出,外围是七色的光圈,由外向内是红、、黄、...

    尹俊燕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02368886.html
  • 法门寺地宫——佛骨再世之谜

    东寺为传法中心,故被称为东密。而最所创立的日本天台宗兼传的密教被称为台密。   注十三:金刚座:佛成等正觉时之座处。在摩竭陀国佛陀伽耶菩提树下。上达地面,下据金轮。一大石之顶本圆板者。   (...

    陆秀华

    |佛骨|舍利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8/023605525.html